念湖秋韵
【资料图】
比邻而居
4月的云南,春风十里。而此时会泽的念湖边,已难觅黑颈鹤的踪迹,它们已北迁到青海等繁殖地。来来回回,一年又一年,念湖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从未停止。远处的红土地上,数十名护鹤员正与村民忙着播种洋芋、苞谷等农作物,为秋天黑颈鹤的回归备足口粮。
近年来,云南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,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。其中,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立足念湖,多措并举,守护好了“湿”与未来。
关于念湖湿地
今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
说起念湖,到过的人都会感叹“太美了,来了便不想走”。
念湖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,属长江上游金沙江一级支流牛栏江流域,面积2260.75公顷,位于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。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、中亚—印度候鸟迁飞通道上的重要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,也是全球唯一高原鹤类黑颈鹤在云贵高原上的固定越冬地之一,每年有超过2万只水禽在此越冬、停歇。
念湖湿地起伏的山峦、梦幻的湖面、红色的土地、多彩的植物、众多的水禽,组成了天然的生态博物馆,成了科研教学的实验室、科普宣教的示范区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地、护鹤科考的大课堂。
今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2022年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名录,云南会泽念湖湿地位列其中。这是云南省自2004年大山包、碧塔海、纳帕海、拉市海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以来,时隔19年新增的国际重要湿地。至此,云南国际重要湿地增至5处。
多种候鸟就地繁殖不再迁徙
近年来,国家和省、市林草部门持续加大对会泽念湖湿地的保护修复力度,每年安排专项资金,开展湿地保护、修复、监测、巡护、科研以及科普宣教工作,建成了全省首个自然保护地电子预警系统,确保湿地休养生息。
目前,会泽保护区生态和谐、环境优美,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。“保护区内黑颈鹤种群数量逐年增长,第四次全国越冬鹤类同步调查数据显示,今年飞临念湖湿地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到1360只,占全球种群数量的近10%。”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周朝祥表示,今年保护区还新增了一级保护动物紫鹮,二级保护动物紫水鸡、黄喉貂3个物种,多年未见的大白鹭也返回念湖,苍鹭、斑嘴鸭、骨顶鸡、黑水鸡等候鸟就地繁殖不再迁徙,念湖已然成了云南辖区内有名的鸟类天堂。
多举措筑牢防护网
不断壮大管护队伍
近年来,保护区因地制宜,有的放矢地采取多项措施,真正从软件、硬件上下功夫,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。
多年来管护局不断壮大管护队伍,通过争取编制、购买服务等,将保护区村组干部纳为护鹤员,目前组建了一支132人、覆盖县乡村组的护鹤员队伍,全力承担起保护区内环境保洁、候鸟监测、黑颈鹤救助、食物保障等诸多工作。
不断创新管护模式
管护局不断创新管护模式,诸如全国首创在保护区设置宣教中心,对外来访客开展黑颈鹤科普宣教,引导访客登记成为护鹤科考志愿者,创新实施“把访客身份转变为志愿者身份、把生态观光行为转变为护鹤科考行为”的“两个转变”管护模式,大大提高了访客的组织化管控力度;多方协调,积极争取公安局、检察院、法院在保护区挂牌成立警务室、巡回检察室和巡回法庭,建立曲靖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诉讼示范基地,借力司法机关破解管护局无执法权的难题,开创了法治保护区建设的先河。
每年,保护区都邀请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、云南省农科院等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念湖,联合实施黑颈鹤等越冬候鸟环志跟踪、生境修复、食物研究等科研项目,更有效地保护了越冬候鸟。
推进智慧湿地建设
4年来,保护区累计投资4千万元,修复湿地生境、新建哨所哨卡、购买巡护车辆、修建巡护步道,夯实了保护区基础设施。现在护鹤员可开车巡护,高科技助力下,省心省力不少。
此外,建设了核心区电子围栏,利用科技力量,形成电子围栏报警喊话、视频监控拍摄取证、护鹤员现场处理的管护方式,加大了智慧保护区建设力度,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。
建设黑颈鹤食物源基地
每年管护局在保护区内流转土地自种300亩马铃薯,只种不收,为越冬的黑颈鹤提供充足的食物,还联合周边群众种植3000亩蔬菜、5万亩高产燕麦,建设黑颈鹤食物源基地。与水务部门联合,禁止垂钓捕鱼,让黑颈鹤到念湖时有丰富的动物性食物。
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
呼吁社会大众爱鹤护鹤,面向志愿者、学生及周边村民等人群,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;通过中央、省市主流媒体多维度强化宣传工作。与贵州草海、云南大山包、四川若尔盖、青海隆宝滩、西藏色林错、黑龙江扎龙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缔结为友好单位,交流管护经验,共享科研成果,让美丽念湖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。
(记者 蒋琼波 文 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