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片)
原标题:让自动体外除颤仪成为学校标配
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。当日,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讲师们来到北京市少年宫多功能厅,为100名来自北京市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进行了校园急救技能培训。按照北京急救中心的计划,到今年年底,将有累计超过30万高风险岗位人员接受急救技能培训,目前全市大中小学校已基本实现AED全覆盖。(据《北京青年报》)
AED就是自动体外除颤仪,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。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,并且给予电击除颤,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。心脏骤停者的抢救,最佳救治时间是在“黄金4分钟”内。救治时间每晚1分钟,患者的死亡率将提高7%~10%。若患者在倒地1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救治,生还将十分渺茫。一直以来,AED都被公认为有效抢救心脏骤停者的“救命神器”。
众所周知,学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特殊场所。近年来,各地校园猝死事件时有发生。为此,不少学校相继开展急救知识培训,诸如心肺复苏、人工呼吸等。但仅靠急救知识培训这样的“人防”还远远不够,还需跟进“物防”。而配置“救命神器”AED就是最好的“物防”之一。如果有了“救命神器”AED这样的“物防”作保障,再辅以急救知识培训这样的“人防”作后盾,教师、学生猝死事件就一定会大大减少。
虽然在学校里配置AED要花费一定的资金,但与挽救教师、学生的生命相比,还是十分值得的。一方面,各地各级政府部门,包括教育行政部门,应千方百计地挤出一定的资金,为学校配置AED,为校园安全增加一个有力“武器”。另一方面,相关专业部门或组织应走进学校,大力普及AED救护知识,并通过专业培训,让更多师生掌握AED的使用方法,在紧急关头“会用”“敢用”,让“救命神器”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急救作用。
期待AED成为每一所学校的标配,为教师、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。(叶金福)